悲傷是愛的另一種形式
來源:人民網(wǎng)-生命時報
悲傷是愛的另一種形式。如果愛不是問題,悲傷也不需要被解決。
人到中年,開始遇到身邊有朋友病故,或突然意外離世,更有甚者可能是自己的親人撒手人寰。我們是一個含蓄的民族,男生從小不能哭,眼淚是懦弱的代名詞。遇到大事,總被勸慰“節(jié)哀順變”,怎么節(jié)哀?哀又被節(jié)去哪兒了?筆者就曾遇到一名中年喪女的父親,悲傷過度,一夜突聾。順變?我熟悉了一輩子的親朋好友,說沒就沒,怎么變?這些學校不教、父母回避、社會掩飾的話題,成了一道道冷酷的墻,卡在我們的生命里。先要厘清一個觀念:悲傷是我們再正常不過的反應(yīng)。悲傷不是一種要被治愈或是需要克服的什么東西,而是我們?nèi)松锒家械慕?jīng)歷。它讓我們更了解自己,更關(guān)懷他人,也更謙卑。通常我們一遇到哭泣者,第一個反應(yīng)就是去安慰,遞面巾紙到對方手上,或是親自幫對方去拭淚,我覺得其實這是不適宜的。遞面紙的潛臺詞是不允許對方繼續(xù)表達他的哭泣,合宜的做法是把面巾紙放到對方可以拿到的地方,把用不用的選擇權(quán)讓給對方。悲傷需要被看見,需要被表達,如果剝奪悲傷的權(quán)利,悲傷只會更悲傷。
如果我們沒有經(jīng)歷過生離死別的劇痛,常常無法有對方的同理心。這也是為何我們看到一些人在很長時間依然走不出悲傷情緒,就會心生厭惡,我們會以為:“你應(yīng)該好了!本秃孟癖瘋怯辛勘淼囊粯樱厝粫S著時間消退。其實,每個人與逝者的關(guān)系親疏遠近不同,每個人的依戀類型不同,所以每個人的悲傷表達方式也不同,會表現(xiàn)出的悲傷面貌也天差地別。有些人需要用哭泣這種感性宣泄表達對逝者的聯(lián)結(jié),有些人會選擇去完成逝者遺愿,或是以逝者的名義做一些公益事件。我們不能以某一種標準,比如“我哭得死去活來”、“他一滴眼淚不流”等外在形式,去看待每個人的反應(yīng)。
對于有過重大失落經(jīng)驗的人來說,悲傷從來不會被走出,悲傷也不需要被走出,他們不過是學會了和悲傷一起生活,學會了更溫柔地看世界,學會了更珍惜眼前人。愛與支持才是他們需要的。愛是允許他做回自己,而不是活成他人想要的樣子;支持的第一步是陪伴,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,不反駁的耳朵去聽,而不是帶著自己的意見去陪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