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個相關(guān)的古老雋語說:在你娶一個女人之前,先了解她的母親,(或是在你嫁給一個男人之前,先了解他的父親),因為你這位身邊人,將來可能也是那個模樣!可怕?好好地看看你父母的父母親,假如他們還活著。留意他們有多少相似的地方,也許不在表面的明顯處。但請以純凈新鮮的眼光去觀察,看看他們在對生活和對他人的態(tài)度,在價值觀和信念,甚至在他們的個人習(xí)慣和情緒反應(yīng)上,有多少相同的地方。你也一樣。帶著許許多多你以為是你的觀念、價值觀和批判,但事實上,那時你在小時候無意識地從父母那承接過從未質(zhì)疑過的東西,而這些觀念影響著你對待生活和對待他人的全部態(tài)度。你用一張紙和一支筆就可以來驗證。首先,列出那些你父母最影響你的主要人格特點、態(tài)度和習(xí)慣:包括你對他們的主要抱怨和批判,他們讓你惱火、欽佩或尊敬的事。完成后,從頭到尾看一次,逐一的問自己:“我是不是……?”比如,如果你清單里的一點是說你父親是個控制狂,你就問自己:“我是一個控制狂嗎?”花點時間感受你的每個答案,倉促會讓你錯過!
最后不帶自我批判地簡單留意一下:你無意識中從父母身上繼承了多少他們的特征——你事實上跟他們有多相像。
然后想象自己分別對父親和母親說:“我有點像你”。感受說這句話帶給你的釋放,以及真正的謙虛,你甚至可能開始看到事情有趣的一面。當(dāng)你能夠接受自己在無意識中和父母相像的事實,你便有可能有意識地去選擇,哪些繼承,哪些摒棄,沒有對抗或批判。只需要當(dāng)察覺到自己正像你的父母一樣行為思考時,簡單地向自己承認(rèn):“啊,這是我的母親”或者“這是我父親”。如果你能記得這樣做,它將讓你能在那個當(dāng)下做出一些完全不一樣的事——一些你父母從來不會去做的事。這不是一種即時反應(yīng),而是一種探索真我,與父母的模式分離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