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人做事要學會冷靜 (1)
來源:學生處(學生工作部) 發(fā)布人:王思奇 閱讀:次 發(fā)布時間:2022/11/23 8:23:07
要明白冷靜,先要明白我們通常所以不能冷靜的原因。說淺一點,不能冷靜是任情感、逞意氣、易受欲望的沖動,處處顯得粗心浮心;說深一點,不能冷靜是整個性格修養(yǎng)上的欠缺,心境不夠平和豁達,頭腦不夠清醒,風度不夠鎮(zhèn)定安詳。說到性格修養(yǎng),困難在調(diào)和情與理。人是有生氣的動物,不能無情感;人為萬物之靈,不能無理智。情熱而理冷,所以常相沖突。 中外大哲人如孔子、柏拉圖諸人都主張以理智節(jié)制情欲,使人情欲得其正而能與理智相調(diào)和。不過這不是一件易事。孔子自道經(jīng)驗說:“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短!边@才算是情理融和的境界,以孔子那樣圣哲,到七十才能做到,可見其難能可貴。大抵修養(yǎng)入手的功夫在多讀書明理,自己時時檢點自己,要使理智常是清醒的,不讓情感與欲望恣意孤行,久而久之,自然胸襟澄然,矜平躁釋,遇事都能保持冷靜的態(tài)度。 學問是理智的事,所以沒有冷靜的態(tài)度不能做學問。在做學問方面,冷靜的態(tài)度就是科學的態(tài)度?茖W(一切求真理的活動都包含在內(nèi))的任務(wù)在根據(jù)事實推求原理,在紊亂中建立秩序,在繁復中尋求條理。要達到這種任務(wù),科學必須尊重所有的事實,無論它是正面的或反面的,不能挾絲毫成見去抹殺事實或是歪曲事實;他根據(jù)人力所能發(fā)現(xiàn)的事實去推求結(jié)論,必須步步虛心謹慎,把所有的可能解說都加以縝密考慮,仔細權(quán)衡得失,然后選定一個比較圓滿的解說,留待未來事實的參證。 所以,科學的態(tài)度必須冷靜,冷靜才能客觀、縝密、謹嚴。嘗見學者立說,胸中先有一成見,把反面的事實抹殺,把相反的意見丟開,矜一曲之見為偉大發(fā)明,旁人稍加批評,便以怒目相加,橫肆詆罵,批評者也以詆罵相報,此來彼去,如潑婦罵街,把原來的論點完全忘去。我們通常說這是動情感,憑意氣。一個人愈易動情感,憑意氣,在學問上愈難有成就。一個有學問的人必定是“清明在躬,志氣如神”,換句話說,必定能冷靜。 一般人歡喜拿文藝和科學對比,以為科學重理智而文藝重情感。其實文藝正因為表現(xiàn)情感的緣故,需要理智的控制反比科學更甚。英國詩人華茲華斯曾自道經(jīng)驗說:“詩起于沉靜中所回味得來的情緒!比巳硕寄芨惺芮榫w,感受情緒而能在沉靜中回味,才是文藝家的特殊修養(yǎng)。感受是能入,回味是能出。能入是主觀的,熱烈的;回味是客觀的,冷靜的。前者是尼采所謂狄俄倪索斯精神的表現(xiàn),而后者則是阿波羅精神的表現(xiàn),許多人以為生糙情感便是文藝材料,怪自己沒有能力去表現(xiàn),其實文藝須在這生糙情感之上加以冷靜的回味,思索,安排,才能豁然貫通,見出形式。 語言與情思都必經(jīng)過洗刷煉裁,才能恰到好處。許多人在興高采烈時完成一個作品,便自矜為絕作,過些時候自己再看一遍,就不免發(fā)現(xiàn)許多毛病。羅馬批評家賀拉斯勸人在完成作品之后,放下幾年才發(fā)表,也是有見于文藝創(chuàng)作與修改,須要冷靜,過于信任一時熱烈興頭是最易誤事的。我們在前面已經(jīng)說過,成熟的“古典的”文藝作品特色就在冷靜。近代寫實派不滿意于浪漫派,原因在也主張文藝要冷靜。一個人多在文藝方面下功夫,常容易養(yǎng)成冷靜的態(tài)度。關(guān)于這一點,我在幾年前寫過一段自白,希望讀者容許我引來參證: “我應(yīng)該感謝文藝的地方很多,尤其它教我學會一種觀世法。一般人常以為只有科學的訓練才可以養(yǎng)成冷靜的客觀的頭腦。我也學過科學,但是我的冷靜的客觀的頭腦不是從科學而是從文藝得來的。凡是不能持冷靜的客觀的態(tài)度的人,毛病都在把‘我’看得太大。他們從‘我’這一副著色的望遠鏡里看世界,一切事物于是都失去它們的本來面目。所謂冷靜的客觀的態(tài)度就是丟開這副望遠鏡,讓‘我’跳到圈子以外,不當作世界里有‘我’而去看世界,還是把‘我’與類似‘我’的一切東西同樣看待。這是文藝的觀世法,也是我所學得的觀世法。” 我引這段話,一方面說明文藝的活動是冷靜,一方面也趁便引出做人也要冷靜的道理。我剛才提到丟開“我”去看世界,我們也應(yīng)該丟開“我”去看“我”!拔摇笔且粋最可寶貴也是最難對付的東西。一個人不能無“我”,無“我”便是無主見,無人格。一個人也不能執(zhí)“我”,執(zhí)“我”便是持成見,逞意氣,做學問不易精進,做事業(yè)也不易成功。佛家主張“無我相”,老子勸告孔子“去子之驕氣與多欲”,都是有見于“執(zhí)我”的錯誤!拔摇奔炔荒軣o,又不能執(zhí),如何才可以調(diào)劑安排,恰到好處呢?這需要知識。我們必須徹底認清“我”,才會妥貼地處理“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