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幸是指發(fā)生了不希望發(fā)生的事情。從來源看,有自然的,如地震、洪災(zāi)等;有社會的,如免職、判刑等;有家庭的,如出軌、離婚、生死別離等;有生理的,如疾病、傷殘等。面對不幸,有的人積極應(yīng)對,有人的“曲線救國”,而有的人怨恨自責(zé),有的人消極沉淪。面對同樣的事件,人們的態(tài)度是不同的,這是我們每個人值得深思的問題。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談?wù)勥@個問題。
第一是注意的專注性。注意是一種意識狀態(tài),在這種狀態(tài)下,人可以有選擇地進行某種活動。由于人具有注意的專注性,才能聚精會神地做好某件事,如果指向性不強,注意不專一,所謂的朝令夕改,朝三暮四,東一榔頭西一棒子,一般會一事無成。專注性具有積極的一面,也有消極的面。當(dāng)一個人注意力專注于某一不幸事件的情況下,不幸事件對身心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。
第二是思維的指向性。思維是一種高級的認知過程,其形式是多樣的,如發(fā)散思維、聚合思維等。由于人的大腦具有專注性注意功能,在某一意識狀態(tài)下,思維具有指向性的特點。在人們專注地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,對材料的檢索也往往是單向性的。如一個作家在贊美某個人物的時候,他只搜集這個人物所有值得贊美的材料,即便是不好的也會予以美化。當(dāng)我們在恨一個人的時候,滿腦子里都是可恨的事,以至于越想越可恨,恨不得置人于死地。越是心理有問題的人,客觀性越差。
第三是知識的狹隘性。知識的貧乏使人愚昧,豐富的知識使人精彩。面對同樣的不幸,有人的能夠化悲痛為力量,而有的被不幸所障礙,消沉、抑郁,甚至不能用知識將事情表征出來。許多有心理問題的人,與知識、閱歷的貧乏有關(guān)。唐代詩人元稹的詩句“曾經(jīng)滄海難為水,除卻巫山不是云”說的就是這個意思。
第四是情緒的消極性。不幸的事件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難免的,當(dāng)一個人被不幸所不幸,你就需要做心理疏導(dǎo),因為一個人在不幸的事件中,猶如在霧氣當(dāng)中,既看不清事情的真相,也分不清自己與不幸事件的關(guān)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