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所有的關系,為了增加彼此的親密程度,我們會主動向對方表達自己的一些情緒,態(tài)度,觀念,感受,站臺上的人們會聊天氣,可飯桌上的人還是要聊聊人生。在心理學上,我們又把這個過程叫做自我暴露(self-disclosure),社會心理學上又可以包含于社會滲透(social penetration)。因為通過這種與別人分享信息的方式,我們就有機會獲得對方的反應,當彼此感到對方的理解,相信,認同,關心時,關系才會進一步深入。研究證實,自我暴露的程度往往和喜愛、依賴的情感密切相關,自我暴露是喜愛和依賴的關鍵因素,而越喜愛越依賴也會增加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廣度。但這種信息的自我表達也會帶來風險,因為這取決于別人如何看待這種表達。如果別人對此的反應不是關心而是冷漠,不是理解而是誤解,不是認同而是貶低,這種自我表達就會受挫。心理學家Derlega曾經(jīng)總結出一些自我暴露可能帶來的風險:
1.冷淡:我們發(fā)現(xiàn)對方對我們的自我暴露無動于衷,根本沒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我們;
2.排斥:自我信息的表達招來對方的厭惡;
3.控制感的喪失:有人會利用我們的信息去控制我們。比如,我害怕蟑螂,有的人可能就會利用這一點來控制我;
不相信對方可以接受自己,也不覺得自己可以被接受,而傷害最大的往往來自于我們自認為的親密對象,所以有些人寧可對陌生人吐露心聲,也不愿意對身邊的人言說半句,恰恰就是因為陌生人既可以提供一個宣泄的出口,又不用小心提防暴露帶來的風險。
希望傾訴和保護自己總有一個平衡存在,我們經(jīng)常做的是,控制自己暴露的信息,控制別人對我們的了解程度,只有在我們覺得安全的時候才會分享我們愿意展露的那個自己。